创先争优修塘堰 结对共建新农村

编辑: admin来源: 机关党委 时间:2012-08-08 09:41:00

   

创先争优修塘堰结对共建新农村

       

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风,响应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号召,青山区法院立足于结对共建村─新洲区汪集街下集村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的活动主题和“机关转作风、干部受锻炼、群众得实惠”的基本要求,坚持双向互动、双向受益的基本原则,突出转变工作作风、增进群众感情、争取群众支持、调动群众力量,着重从三个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三万”工作的全面展开,共帮助下集村挖掘塘堰八口,结对共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结对共建工作机制

1、领导高度重视,带头参与活动。省市区对“三万”活动作出部署后,我院党组高度重视,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部署,院党组书记、院长郭和平同志明确要求将此项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推动和开展,并亲自带队进村调研,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亲切座谈,赴塘堰整治现场实地考察,到家庭经济困难农户家中走访,送去慰问金。

2成立工作专班,提供组织保障。我院成立了以院党组书记、院长郭和平同志为组长,政治处、办公室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组建驻村工作组,统筹安排、协调工作,派专人驻村,加强与下集村的协调联系,及时向区结对共建办和“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各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积极争取指导和帮助。

3、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活动之初,院领导多次率领工作专班人员,到下集村调研,与该村的“两委”成员就塘堰整治工作组织发动、活动开展、塘堰产权制度改革和管护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深入走访农户,了解村民对塘堰整治工作和产权改革的思路和想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青山区人民法院“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实施方案》,确保下集村塘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大宣传,营造活动氛围。我院充分利用《法院工作简报》、《青法和谐之声》、院网站等工作平台,及时追踪报道领导深入下集村调研、开展“三万”活动动态;在院宣传栏进行“挖塘堰、惠民生”专题报道,提高全体干警对“三万”活动的认识,营造全员参与、人人出力的活动氛围。

二、立足基层实际,全方位推进“三万”活动顺利开展

1、加强政策宣讲,发挥干群合力。我院“三万”工作专班积极配合下集村的“三万”活动宣传工作,多次赴村参加村民小组会、村民代表座谈会,宣传省市关于“三万”活动的各项会议精神和活动要求。在走访农户时,结合下集村以种植业和养鱼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特点,解释和宣传塘堰整治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以及经济、社会效果,激发干群鱼水情,发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合力,以期推进下集村塘堰整治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筹资筹劳,推动塘堰整治工作顺利开展。院“三万”活动领导小组经过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到下集村塘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资金不充裕,青壮年劳动力缺乏,时间紧任务重等方面的困难,开阔视野,放宽思路,积极筹集资金和人力,迅速将1.5万元现金送到下集村委会。由院领导带队,发动和组织法院干警20余人利用业余时间赴村帮助挖塘,推进塘堰整治、水利兴修工作,帮助挖掘八口塘堰,包括一口一万立方的当家塘。

3、发挥协调优势,推进技术下村。围绕“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的主题,我院积极与区“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和下集村所辖的新洲区汪集街沟通联系,反映下集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较周边其他村相对落后的情况以及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寻求各级组织对下集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心支持。结合下集村水产养殖户较多,但规模偏小,鱼苗饲料采购成本较高,资金周转困难,养殖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协助组建水产养殖协会,发展集体经济,发挥规模效应,降低采购、生产成本。联系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顾教授进村开展鱼类疾病防治技术指导和知识讲座,到鱼塘给予现场技术指导,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养殖户从靠经验养鱼到科学养鱼。

4、走访慰问,调研民情,送文化下乡。“三万”活动工作组的同志坚持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生活困难村民,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作为走访重点,跟他们交心谈心,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引导隔代之间加强沟通,缓解独居的心理压力,并将入户情况如实做好记录,整理成民情档案。针对部分村民反映的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生活贫乏的问题,我院向村图书室赠送水产养殖、法律期刊、法院院刊等相关书籍期刊,发放女性健康知识手册,开展法律、卫生常识宣讲,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生活意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村民之间和谐共处。

三、完善塘堰管理制度,提高村组织民主管理水平

下集村水利建设存在底子薄、村集体经济能力有限的特点,我院和村委会同志多次座谈,共同探讨塘堰等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从科学管理上对村委会加以指导,帮助建立塘堰等水利设施的专项管护制度,完善管护档案,鼓励村委会站在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的高度,把塘堰整治作为重要日常工作项目来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发挥村民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通过个体农户、村民小组或养殖业协会单独或者合作承包、租赁、共有等多种产权、使用权分配形式,激发村民特别是养殖、种植大户对水利建设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从等靠要到街道、村委会、村民协同建设,协同管理,确保村民从塘堰等水利设施中长期受益,形成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