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时光| 小人物的大品格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来源: 青山区人民法院 时间:2023-06-16 10:44:24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七绝,描述了唐玄宗为宠妃杨玉环千里送荔枝的故事,在交通运输与保鲜技术极为落后的当时,难以想象,要把产于岭南的荔枝千里迢迢送至京城,是一件多么千难万苦的差事。著名历史小说作家马伯庸在他的新作《长安的荔枝》里为我们娓娓道来了这“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一波三折的不易。

时年52岁的上林署从九品小小官员李善德,被上司与同僚合谋设计下接受了一个“不可能”任务——去岭南为杨玉环运送新鲜的荔枝。

世人皆知,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为了赶上贵妃娘娘的六月一日的生辰,也为了保住自己及全家老小的项上人头,李善德顶着钦差大臣“荔枝使”的名头,硬着头皮踏上了这九死一生的岭南之行。

一路上的惊心动魄自不必多言,他遭遇了岭南“地头蛇”经略史何履光的欺辱追杀,经历了太监鱼朝恩的阴险暗算,受到了右相杨国忠的捉弄拿捏,绞尽脑汁周旋其间为自己保住了性命。这一路上的苦难真情也处处可见,他得到了知心好友韩承和杜甫的出谋划策,得到了老胡商苏谅的经济帮助,也结识了对荔枝栽种独有心得的岭南姑娘阿僮,在这些人的助力下,运送荔枝的任务有了完成的可能性。

李善德其人,谨小慎微大半生,虽然在担任“荔枝使”之前一直只是个毫不起眼的小芝麻官,却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官吏,是一位有着大格局的小人物。

首先,他有着一身算术的本事和一颗严谨对待公事的心。面对运输荔枝这份差事,他无疑是拿出了开展调查研究的劲头在筹备和研究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从岭南到长安的地形及路径被他翻来覆去琢磨了个彻底,水陆两种运输方案的交替路线及停歇点选取均精确到了极致,图纸上的反复推理和计算工夫下足之后,他实打实地进行了模拟测试,以大量经费和累死多匹快马的代价,务求点位时长准确,将耗时缩短到了规定天数。再从荔枝的保鲜技术上,也多次采取保温、带枝、冰封、盐洗等多种方式进行对比优劣,择优采用。回程路上,他更是拼尽了全力,甚至策马奔腾到睡着摔落马下。可以说,即使知道自己的岭南之行是凶多吉少的,自己面对的是一项极限挑战,他仍然带着专业的技术,报着一百二十分的端正态度一头扎进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研究中,没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深入调研的精神,是决不能完成“荔枝使”的使命任务的。他这个人,就如同他的座右铭一样——“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能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其次,他有着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和平等待人的善意。在岭南研究荔枝保鲜技术的日子里,他不耻下问,跟着荔枝“专家”阿僮姑娘和荔枝园的劳动者们,成日待在园子里学习。学习荔枝的培育,学习荔枝的采摘,入乡随俗地喝着当地土著的粮食酒,唱着当地人喜爱的山歌,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走进了老百姓的心,得到了荔枝保鲜最有用的宝贵意见。他不歧视奴隶,在岭南遇见的林邑奴,他将其当做一个人而敬了一杯酒,这位被当做牲畜奴役了一辈子的底层奴隶感念他的杯酒之恩,豁上性命告知了李善德危险所在,助其躲过了经略史的追杀。

最后,他有着人民至上的初心和天下为公的血性。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在自己的性命尚且紧紧系在那一瓮荔枝能否新鲜送到长安时,在看到各级官吏为保事情稳妥,将砍荔枝树的数量从十棵层层加码到两百余棵,活生生毁掉一处当地人呕心沥血二十多年培育出的佳品荔枝园时,他难过地落下泪来,在明知道螳臂当车的情况下拼了命地阻拦执行人员砍伐荔枝园。荔枝的运转,历经四千六百里,途径二十多个州县,耗费千名骑手、水手、驿站人员,耗损千余匹精良马匹,总花费三万一千零二十余贯钱(约为如今2000余万人民币),终于有一位骑手成功带着两瓮新鲜荔枝送入了春明门。这样的大功之后,李善德却没有选择“光明”的仕途,而是直言上谏,指责右相杨国忠将运送荔枝的巨额花费均摊到了老百姓的徭役中,落得个全家被判处流放岭南的地步。可以说,他牺牲了自己的前程,为平白无故多遭受徭役之苦的老百姓在圣上面前大喊了一声冤屈,高呼了一声不平


李善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摊上了直通圣意的大差事;长安的荔枝,不为人知的小故事道出了小小人物的大品格。